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陶渊明与庄子

来源:经贸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陶渊明(365-427)是晋末宋初的著名诗人,也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业已败落的庶族官吏之家,少年时既游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陶渊明(365-427)是晋末宋初的著名诗人,也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业已败落的庶族官吏之家,少年时既游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热爱老庄,“质性自然”。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的动乱年代,思想上经常儒道交战,在经历了“五官三休”的反复后,最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告别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玄学盛行,《庄子》以其浓郁的思辨色彩、浓郁的文学性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传播极为广泛。渊明深爱庄子,在《拟古九首》其八云:“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①本文所引陶渊明作品,均出自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以下只随文注篇名。[1]表明他对庄子甚为景仰,且引为知音。陶渊明对《庄子》的接受,较之前代文人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感情更真,层次、品位和境界更高。这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亦见之于生活实践中;既体现在话语文意的引用与浑化,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扬,文学手法的借鉴与发展上,更体现在人生态度的效法与践行以及社会理想的承传与建构上。

一、对《庄子》话语文意的引用与浑化

从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所列引书的若干情况看,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49次[2]。仅以《庄子·天地》篇为例,陶之《命子》其九曰:“厉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此出于《天地》中“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句。其《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一词源自《天地》篇的“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此外,像“自然”“真”“鼓腹”“虚舟”等《庄子》特有之词,亦常见于陶诗陶文。由此观之,陶渊明对《庄》文十分熟稔。不仅如此,他更多的是把《庄子》的文意、精神浑化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至于他的诗文看似处处无庄,实则处处融庄,庄子精神与诗文语言之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很多诗文名句,即使“很难在《庄子》中找到形似之语,但可以找到神似之精神”[3]。这就不仅是熟稔,其运用《庄》文的自如程度,简直可以说是已达到了浑融无迹的玄妙化境。

二、对《庄子》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扬

陶渊明对《庄子》文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集中体现于“自然”与“天真”。这与《庄子》中屡屡言及此道不无关系。《缮性》篇云:“莫之为而常自然。”《渔父》篇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以为不加修饰、自然而然是万物最好的状态,渊明对此颇为赞同。其《饮酒》其五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他已领悟到言不尽意的存在,认识到文学创作重在天然本真,无须过分重视和雕饰其言。苏轼《东坡题跋》评价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膏”与“美”指其内在情感意趣的丰腴浓美,源于陶公生活经历之丰富及感受见解之高深,而“枯”与“淡”则指其外在语言特色之质朴平淡和不加修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自然”“天真”之表现。其内外结合,浑然一体,故能“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达到天生丽质、天然绝美之无比高妙的审美境界。陶文之真率自然,清新飘逸,也颇似《庄》文的风韵。

三、对《庄子》文学手法的借鉴与发展

陶渊明在文学手法上对《庄子》的继承,不在于奇谲夸张、汪洋恣肆,主要体现在幽默、议论和营造玄境上。《庄子》语言极富幽默色彩。《秋水》中坎井之蛙对东海之鳖炫耀井中之乐,并邀请东海之鳖去井里游玩,孰知水井竟容不下东海之鳖的一只脚。这是庄子对那些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之辈的讽刺。《至乐》中庄子偶遇一骷髅,问骷髅为何而死,又故作大方地问骷髅是否愿意回到人家,骷髅愁眉苦脸地说:怎能放弃死之乐而遭受生之苦?活人遇到骷髅,还与之谈话;骷髅本就一堆骨头,却能愁眉苦脸;又谓活着比死了还痛苦。这些看上去可笑,实则是庄子对于现实人生处境之悲慨。庄之奚落惠子“鸱嗜腐鼠”,挖苦曹商“舐痔得车”,讽刺儒生“诗礼发冢”等,都具有幽默谐趣的特色。陶渊明诗文中这种带有讽刺性幽默的地方也不少,可以其生前所作《挽歌》三首为代表。这三首诗分别写了陶渊明想象中自己从死亡到出殡的过程。他说死后就可以什么都不忧虑了,唯一的遗憾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可惜“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无法尽情畅饮,死了之后反而饮之不竭。自己给自己写挽歌,本身就给人以诙谐感,而渊明不恋人世,反而享受死亡,遗憾的不是未能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而是没有喝酒的机会了。这使读者忍俊不禁,为渊明对待死亡的态度所折服;然在浅笑之后,又会感知一丝辛酸与悲凉。可见幽默只是渊明发泄情感的一种手段罢了。又如《闲情赋》: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616/1065.html

上一篇:时代化发展背景下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
下一篇:苏轼的象外之象及其显象赋形范式

经贸实践投稿 | 经贸实践编辑部| 经贸实践版面费 | 经贸实践论文发表 | 经贸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贸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