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杂技本源窥探杂技理论发展

来源:经贸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有一批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使我国杂技艺术理论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多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碰撞和结合中,孕育中国

自20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有一批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使我国杂技艺术理论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多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碰撞和结合中,孕育中国杂技的传统文化被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接续传承;粗俗、鄙陋以及表现残忍的糟粕之处受到抨击和摒弃。可以说,杂技艺术理论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杂技事业的发展方向,阐明了为人民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宗旨和意义。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方针背景下,有识之士阐述观点、著书立传,从杂技艺术体系的各个方面,从“高、精、尖、稳、准、美”的创作标准入手,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为今日我国杂技事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继往开来,在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在与姊妹艺术相互借鉴融合中,我国的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创造了我国3000多年古老艺术的独立理论体系。我们的杂技工作者撰写的杂技理论丛书如数家珍,如《中国杂技艺术》《中国魔术》《新中国文艺大系·杂技集》《延安时期的杂技艺术》《中国杂技史》《杂技训练基础知识》《中国马戏初探》《杂技美的探寻》《杂技艺术论》《杂技概论》等。诸多著作的出版问世,增强了杂技从业者对自身职业范畴的根本认知,带动了一大批杂技理论人才的培养,引导了各个杂技院团在创作中遇到瓶颈时如何寻找突破方法,为今后我国杂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根基。

特别是中国杂技家协会于1981年创刊了《杂技与魔术》杂志,这个刊物的诞生为基层杂技工作者搭建了抒发思想、发表观点、经验交流、激扬文字的平台。从“杂技聚焦”“国艺视窗”“协会动态”“创作谈”“杂坛信息”“理论探索”“随笔”“业内笔谈”等栏目中,我们看到了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

纵观以往,杂技理论队伍建设方兴未艾。其中有学院教授、协会领导、艺术研究员、院团负责人、艺术编导、杂技艺术院校的领导、文艺专评家、杂技教师、杂技演员等。大家根据自身的第一职业特点、多年积累的研究方向,从剖析艺术的角度、欲表达的主题思想等方面畅所欲言、针砭时弊、弘扬主旋律,大发时代之声。

在这支杂技理论研究队伍中,不同职业特性的作者所秉持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院团长的文章多为阐述团队建设、抒发对本团剧目创作的故事核心、社会反响、资金流向等团队管理层面撰写;杂技编导会从舞美创意、意境营造、技巧叙事化的搭建、服装色彩等多方位的推出自身的创作体会;演员、教师的文章写训练、教学中的个人技术感受较多……纵观近些年来研究杂技理论的篇章,绝大部分是从整体的审美、魔术的神秘、高科技的应用来对杂技剧目或单项进行解析。无论从教学、美学、哲学、解密、人物、剖析、团队、赛事等角度来钻研,大家都是紧紧围绕着杂技体系建设来抒发己见,虽分门别类,但也殊途同归。

从目前国内文旅融合的时代契机和国外马戏发展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杂技艺术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门古老艺术的文化传承,而是一门艺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容忽视的纽带。

艺术发展,理论先行。杂技艺术要想乘文旅之东风,得到长足发展,离不开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但就目前而言,从事杂技艺术的研究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不分伯仲,但也各有千秋。一种是专业的艺术理论家,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文字能力往往较强,行文思路清晰、言简意赅;但在对杂技本源的技巧剖析这种极专业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时,常因缺乏自身体验而不能通透,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在研究中为“扬长避短”而刻意回避对杂技本源的研究。另一种是杂技演员出身的理论者,他们由于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所以常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但我们都知道,杂技演员自幼便接受训练,学习基础文化的时间有限,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在理论研究中往往不如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在行文上游刃有余,常显如鲠在喉之态。

我国的戏剧理论研究着手早,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熟。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戏剧理论家是喜欢听戏的、爱戏的,甚至是能唱戏的,他们大多还有另一个身份——“票友”。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只有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面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才能将文字赋予艺术的精妙,才能将艺术的魅力用文字表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读戏剧理论文章眼前总能有画面感,总能读出作者的经验化、生活化、真实化和专业化。杂技艺术虽不及戏剧更具备大众化传播、普及、参与的自身特点,但杂技行当中的一些传统单项却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传统的戏法“手彩”,耍弄抛接类的手技、空竹、飞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育锻炼紧密结合,上手容易、体验感强。如果专业的艺术理论家能通过这些易上手的杂技单项进行亲身体验,再抽丝剥茧其中的技巧本源,逐步延伸至“软功形体”“蹿跳翻腾”“耍弄抛接”“动静平衡”“举蹬力技”“声形模拟”等不同类别的杂技项目,将会对杂技理论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328/738.html

上一篇:浅谈综合类院校扬琴专业基本功教学以黄土情为
下一篇:浅析钢琴教学中即兴伴奏的实践运用

经贸实践投稿 | 经贸实践编辑部| 经贸实践版面费 | 经贸实践论文发表 | 经贸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贸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