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苏轼的象外之象及其显象赋形范式(6)

来源:经贸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机器化的生产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但机器与技术本身并无原罪,其根源是社会关系,因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

机器化的生产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但机器与技术本身并无原罪,其根源是社会关系,因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人要获得自由和主体性,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停止异化劳动。其中,马克思论及“自由时间”,“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81页。。基于此,有论者提出了“审美生产主义”概念[6]刘方喜:《“审美消费主义”批判与“审美生产主义”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试图超越审美消费主义和审美生态主义,超越传统的理性—感性范式,重新建构审美生产主义。

机械生产与审美自由是可以兼容的, 李泽厚在其实践哲学和美学中,以“宇宙—自然的物质性的协同共在”秩序为归宿。[7]刘再复:《李泽厚美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6页。为了协调好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之关系,李泽厚在主张人化自然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人的自然化”[8]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推崇庄子的“天人同构”,倡导人类“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9]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315—316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重新审视庄子、苏轼哲学中的自然论、自然之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建构中国当代的诗学话语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得之象外与化身

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10]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109—110页。以王维“象外”境界为自由高远的理想之境。不过,吴道子与王摩诘二者在苏轼理论视域中并无截然的鸿沟横亘其间,元丰八年(1085)写就的《书吴道子画后》则认为吴道子得自然之数,已经由技入道,渐臻神境。在苏轼看来,吴道子得自然之数,画工妙绝,可以将现实世界的诸种物象都付诸笔墨,以波涛汹涌、风雨雷电之势,呈现出宇宙万象。可以说吴道子所画之象,也属象外之“象”。那么,什么是“象外”呢?既然在苏轼的象本体哲学中,象的变化无穷尽,就无法为象外找到容身之空间,象外必然是在象内。离开意象去寻觅另一个幽眇恍惚之所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苏轼虽然讲“无”,讲“物化”,但都是以之为用,换句话说,苏轼以佛老为用,其本体是儒家的。所谓“象外”就是审美主体与道为一、与物俱化的境界,而“得自然之数”、由“知”而“能”就是入道的具体门径,表现在绘画上,即指画家在应物写形的过程中超越写实,得“自然之数”而进精妙入神的状态。这是建立在理性求索之上进入本真之道的审美境界。画中之诗意也正源于此,《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清丽也。”[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2212页。

但是,“得之象外”似乎是一种必然,如前文所述,苏轼持一种“象本论”,“象”处于氤氲变化中,由象而变,唯变以象存。再加之苏轼有“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2]苏轼:《送参廖师》,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第906页。的佛学观念,佛至而“万象并应”[3]刘勰《灭惑论》曰:“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之至也,则空玄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玄智弥照。”释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27页。的逻辑同样在苏轼的审美中可以实现,有着“真巧非幻影”“中有至味永”[4]苏轼:《送参廖师》,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906—907页。的审美自得。苏轼在追求着美的永恒性,而这永恒性需首先建立在有着蓬勃生机的超出形似的意象层面,这意象也注定了无穷的变现可能,意象之追求必然且永远在“象外”。

得之象外的意象是精妙入神之象,是审美理想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绘画理论中为摄取象外之象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如《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曰: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616/1066.html

上一篇:陶渊明与庄子
下一篇:实现高中地理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探析

经贸实践投稿 | 经贸实践编辑部| 经贸实践版面费 | 经贸实践论文发表 | 经贸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贸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