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苏轼的象外之象及其显象赋形范式(4)

来源:经贸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这个意义上,得自然之数是“物化”的另一个侧面。苏轼引入庄子“物化”思想,足以进一步建构诗学中“随物赋形”时的心物模式,并有效摄入技与道

在这个意义上,得自然之数是“物化”的另一个侧面。苏轼引入庄子“物化”思想,足以进一步建构诗学中“随物赋形”时的心物模式,并有效摄入技与道、自然与法度、感性与理性等重要话题。在此有必要关注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1]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1522页。“嗒然遗其身”是创作者无心忘我的状态,也即庄子《齐物论》中所谓“丧我”,唯有如此,才能够身与竹化,进入无穷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这里的“身”指肉体和感觉,在肉体和竹子之间天然地存在着障碍,竹子是竹子,肉体是肉体,竹子的清新自然使画家心向往之,但这种审美又不仅仅停留在心理领域,而要付诸笔端,落于纸面。竹子之美必须通过画家的感官感知,这种美欲落于纸上,又必须身心俱忘,在使用手笔的同时忘记手笔的存在,因而出现心、手、笔墨、竹的合一,进入“疑神”的道境。从理论上讲,“疑神”“丧我”“物化”是同一的,“见竹不见人”乃至嗒然遗其身心,乃至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是同一的。不过,这种同一性以身心分裂、心物分裂、身物分裂为前提,身、心、物的化合入神,建立在它们各尽其分的自由之上。只有如此,才能看见和体察到竹子的形态与神采,并能将其从竹子那里剥离出来,形成独立自由的意象,而这种自由也只能是画家给予的,他将自己的心神投射其中了。所以,在讨论“物化”时,我们需要深入体察《庄子 · 齐物论》中所谓“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第492页。,入于“道枢”即是可因应无穷,而“彼是莫得其偶”是前提,万物之间包括人与物之间本身存在的彼此关系,这种关系导致各不自由,因而解脱彼此关系就是道通为一的前提,而如何解脱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心理问题或纯粹的哲学思辨问题。因而,我们在讨论“物化”状态下的心物合一时,尚需重视心与物的各自独立与自由,以及两者间的认知、实践、审美关系。

“物化”是道的境界,但离不开漫长的实践过程。“随物赋形”中体现着“物化”的智慧与境界,同样也离不开创作主体技艺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对世界的探赜索隐。如何与物俱化,如何在心物关系中建立物与心的自由,如何将自然之道灌注于完美的艺术世界,还依赖于人与世界建立的某种理性关系。而这种理性,苏轼也称之为“自然之数”。

自然之数是“物化”的数理基础,因为“物化”既不是灵感也不是心理的幻境。苏轼《墨花》诗中有“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3]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1353页。之句,在虚无为用的自然论基础上,表达了意象显现后又需合乎自然的美学观念。如何能合乎自然?就是要知其“所以然”或是在认知与技艺上“妙算毫厘”。苏轼《李潭六马图赞》写道:“六马异态,以似为妍。画师何从,得所以然。相彼痒者,举唇见咽。方其痒时,槁木万钱。络以金玉,非为所便。乌乎,各适其适,以全吾天乎?”[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612页。指出画面中意象自然而不失天性,并强调了在绘画过程中对“形似”和“得所以然”的重视。《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一诗,则写龙兴寺壁画波涛翻海的气势,如同变现而出的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入乎其神的艺术境界,正是因为壁画的笔法“妙算毫厘”。其辞曰:“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5]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2027页。在苏轼看来,艺术家能够如此雄放地变现出意象的波涛之势,是因为他们“妙算毫厘”,触及精微之道,而所谓“妙算毫厘”,就是苏轼所谓“得自然之数”。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引入“自然之数”“逆来顺往”的观念,来探究吴道子极尽其变于法度之中,又能超然入神的艺术奥秘。苏轼特别解释了吴道子在透视、构形方面的数理意识。这是近乎科学的造像技术,画家在透视中“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2210页。,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象,虽然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的画家如达 · 芬奇等的焦点透视,但也绝对不是随性任意的散点透视,其透视点是在横斜平直等方向上的位移,其所获得的形象不是建立在几何、解剖学、光学之上的写照,而是画家与物象在远近与斜正、缩减与递增的变化关系中依循自然法度形成的形象。这“形象”是重新生成的自足的“意象”,是画家“得自然之数”的结果。也即是说,技进乎道不离法度功夫,法度中的自然法度可落实于具体数理。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616/1066.html

上一篇:陶渊明与庄子
下一篇:实现高中地理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探析

经贸实践投稿 | 经贸实践编辑部| 经贸实践版面费 | 经贸实践论文发表 | 经贸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贸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